学科与专业建设是学院建设的重要部分,是提高学院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础,是关系学院发展的核心工程。为进一步优化管理学院学科与专业结构,推进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学科与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的引领作用,实现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广东海洋大学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海洋大学规划纲要(2015-2020年)》等文件精神,结合管理学院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学科与专业现状
(一)“十二五”期间学科与专业建设的主要成效
1、学科与专业建设取得进步。“十二五”期间,原经济管理学院有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农村与区域发展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015年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调整为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现归入经济学院;2013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被列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公共事业管理连续获得第四轮、第五轮校级重点学科经费支持;学院调整设置后,管理学院现有行政管理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农村与区域发展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工商管理、公共管理2个一级学科,7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有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4个本科专业,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有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3个本科专业。
2、师资力量得到改善。“十二五”期间,原经济管理学院师资力量得到极大地改善,学院引进专业教师1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7人,具有副教授职称4人,晋升教授7人,晋升副教授13人,在职培养博士13人;2015年12月,原经济管理学院有专业任课教师78人,其中教授13人,占17%,副教授24人,占30%,博士学位29人,占37%;入选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7人。建成了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科研能力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学院调整后,截止2016年8月,管理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9人。其中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19人,高级职称占教师比例47%;博士22人,占教师比例45%;入选学校千百十工程10人,博士导师1人,硕士导师18人(含经济学院6人)。
3、教学科研平台逐步完善。“十二五”期间,原经济管理学院现拥有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东盟研究院和海洋经济与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有力地支撑了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拥有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广东恒兴饲料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海洋人文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精品课程(海洋经济学)等省级教学平台。通过“校地、校企、校所”联合培养、共同协作的方式建立了13个社会实践基地,逐步形成了省、校、院三级完备的教学实践体系;拥有ERP与OA模拟、ERP沙盘、案例制作与研讨、会计电算化、会计手工等5个专业实验室,购置了SPSS、Eviews等各类专业分析软件。
4、科学研究能力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原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科研项目项立项240多项,获得科研经费1500多万,其中国家社科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社会科学基金等省级项目30多项;学院教师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CSSCI、北大核心目录期刊120余篇,出版专著12部,出版教材20余部;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多项成果获得科研成果奖励,其中宁凌、陈伟等同志的科研成果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居占杰、白福臣、周昌仕等同志的20余项成果获得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励。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教学与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学科点数量偏少。现管理学院有行政管理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农村与区域发展1个专业学位授权,与学校提出的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海洋大学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现管理学院高水平的重点学科不多,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也处于第三层次的特色重点学科,学科结构在层次上类型上有待进一步优化。
2、学科与专业团队建设方面。缺少在国内外同行中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创新型拔尖人才尚显不足;学科团队整体创新能力不够,联合争取重大项目不多,学科团队的优势和特色还未充分显现;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尚没有健全完善,校内外相关优质资源深度合作与协同创新的项目不多。
3、科学研究方面。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较少,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尚未实现零的突破;标志性的高水平成果不多,在权威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不多,尚未获得国家级社会科学类奖项;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有待提高。
4、专业、课程、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方面。现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2个一级学科中仅涉及7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体系还不够完善,专业较少,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景未彰显出来;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方案还不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成熟,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不足;本科专业的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较弱,专业和课程内涵建设依然不足,缺少高水平的教学资源和具有影响力的教学成果;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理念滞后,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亟待完善和加强。
5、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目前学院部分专业梯队不健全,师资队伍的数量及结构需要进一步补充和优化。
(三)“十三五”期间学科与专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今后十年左右国家将全面实施教育、人才、科技三大中长期规划纲要,朝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迈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提出了“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政策导向,这为学科与专业的定位和特色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广东提出了要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2013年广东省加强高校“四重”建设,推动高校在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点平台、重大科研项目等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14年广东省教育厅和财政厅决定实施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着眼于全面提升全省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2015年广东省全面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快建成一批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广东省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条件保障的力度会更大,高等教育事业将处于更好的发展时期,这给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2、面临的挑战。重点学科是一所高水平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高校发展,学科建设尤其是提升重点学科水平成为各个高校强化特色和增强优势的重要抓手与必然载体;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区域教育竞争,也对重点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增强了加快重点学科建设的紧迫性。管理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发展必须因应当前形势进行彻底调整,准确把握国家和广东发展的战略机遇,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对重点学科进一步加大建设投入、创新管理方式、丰富发展内涵、提升建设效益,在当前显得尤为迫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工作给管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这也给学院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二、学科与专业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高水平学科团队和师资队伍建设为着力点,结合管理学院学科与专业发展思路和自身优势,注重特色研究,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动学科与专业整体协调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的提升,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学科与专业结构和建设发展机制。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按照《广东海洋大学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海洋大学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广东海洋大学调整学院设置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总体方案》的精神,统筹规划学院学科与专业的发展,分别对重点学科、重点专业进行建设,对重点平台与重大科研项目进行攻关,找准建设目标的关键所在,重点突破。
2、继往开来,攻坚克难。依靠管理学院传统学科与专业优势,瞄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新兴行业发展难题,努力开展区域发展、行业发展研究,积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3、发扬优势,彰显特色。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相结合,强化学科与专业建设特色,培育重点科研项目,取得标志性成果,进一步增强自身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学科与专业建设中的比较优势和发展后劲。
4、协调发展,整体提升。结合学科与专业建设,改善学院人才结构,完善学院科研与教学平台,保证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实现多专业协调发展,从而推进学院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基本思路
未来五年管理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工作的思路是:围绕1个中心——以工商管理学科为龙头,申报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实现2个突破——努力构建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两个校级及以上重点学科;继续3项任务——协调建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和旅游管理三个专业。以实现工商管理和行政管理专业实力得到提升和在学界影响力逐步扩大;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得到强化;旅游管理专业的滨海旅游、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三个方向得到协调发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顺利转型升级。为了适应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业态新经济蓬勃发展以及学院发展的需要,拟在现有7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增加1个新的本科专业——电子商务专业。
三、学科与专业建设发展的目标(含总体目标和年度分解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各级相关文件为指导,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培育学科与专业核心竞争力为方向,以专业建设和学术交流为平台,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契机,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形成特色学科与优势学科相呼应、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围绕学科与专业建设取得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建设一支结构更加合理的高素质学术队伍,催生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教学团队;构建结构更为优化、特色更为鲜明的管理学的专业体系。基本形成专业结构较为合理,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需要,专业数量与学院规模相适应,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的学科与专业建设格局。
(二)年度分解目标
2016.1.1-2016.12.31:①师资队伍与资源: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7名,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总数增加1名。②科学研究:发表在CSSCI收录的期刊,且该期刊属于CSSCI分区1区和2区论文2篇,3区和4区14篇,被市(厅)级以上政府部门采纳的研究报告、咨询报告等1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总数(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下同)2项,省部级课题(包括教育厅的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下同) 4项,横向科研项目总数43项,横向科研经费总额360万元;主办国内学术会议次数1次。③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研究生:在校硕士生数93人,授予硕士学位人数18人;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数1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数(本科、研究生)2项;主编高等教育教材1部,出版学术专著2部。本科生:在校本科生人数771人。④硕士学位点。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三个硕士学位点。⑤实习基地、实验室建设,以及本科专业个数。每个专业建成1个稳定的综合性实践基地和2-3个运行良好的专业实习基地;力争1门课程达到校级精品课标准;本科专业个数7个。
2017.1.1-2017.12.31:①师资队伍与资源: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8名,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总数增加2名;获得博士学位教师1名。②科学研究:发表在CSSCI收录的期刊,且该期刊属于CSSCI分区1区和2区论文2篇,3区和4区15篇;市(厅)级科学技术奖8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总数2项,省部级课题 4项,横向科研项目总数45项,横向科研经费总额370万元;主办国内学术会议次数1次。③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研究生:在校硕士生数81人,授予硕士学位人数26人;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数1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数(本科、研究生)2项;主编高等教育教材1部,出版学术专著2部。本科生:在校本科生人数约750人。④硕士学位点。行政管理、农村区域发展二个硕士学位点。申报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⑤实习基地、实验室建设,以及本科专业个数。每个专业建成1个稳定的综合性实践基地和2-3个运行良好的专业实习基地;力争1门课程达到校级精品课标准;本科专业个数7个,并申请电子商务本科专业。
2018.1.1-2018.12.31:①师资队伍与资源: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9名,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总数增加2名;获得博士学位教师1名。②科学研究:发表在CSSCI收录的期刊,且该期刊属于CSSCI分区1区和2区论文2篇,3区和4区16篇;国家级科研项目总数1项,省部级课题 4项,横向科研项目总数47项,横向科研经费总额395万元;主办国际学术会议次数1次。③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研究生:在校硕士生数75人,授予硕士学位人数41人;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数1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数(本科、研究生)2项;主编高等教育教材1部,出版学术专著3部。本科生:在校本科生人数约750人。④硕士学位点。工商管理、农村区域发展二个硕士学位点。申报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硕士学位点。⑤实习基地、实验室建设,以及本科专业个数。每个专业建成1个稳定的综合性实践基地和2-3个运行良好的专业实习基地;力争1门课程达到校级精品课标准;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招生,本科专业个数达到8个。
2019.1.1-2019.12.31:①师资队伍与资源: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9名,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总数增加1名;获得博士学位教师1名。②科学研究:发表在CSSCI收录的期刊,且该期刊属于CSSCI分区1区和2区论文2篇,3区和4区16篇;市(厅)级科学技术奖8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总数2项,省部级课题 4项,横向科研项目总数49项,横向科研经费总额400万元。③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研究生:在校硕士生数70人,授予硕士学位人数35人;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数(本科、研究生)2项;省优秀硕士论文数1篇;主编高等教育教材1部,出版学术专著2部。本科生:在校本科生人数约750人。④硕士学位点。工商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公共管理硕士(MPA)三个硕士学位点。⑤实习基地、实验室建设,以及本科专业个数。每个专业建成1个稳定的综合性实践基地和2-3个运行良好的专业实习基地;力争1门课程达到校级精品课标准;本科专业个数达到8个。
2020.1.1-2020.12.31:①师资队伍与资源: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名,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9名;获得博士学位教师1名。②科学研究:发表在CSSCI收录的期刊,且该期刊属于CSSCI分区1区和2区论文2篇,3区和4区16篇;国家级科研项目总数1项,省部级课题4项,横向科研项目总数41项,横向科研经费总额420万元;主办国际学术会议次数1次。③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研究生:在校硕士生数65人,授予硕士学位人数25人;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数1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数(本科、研究生)2项;主编高等教育教材1部,出版学术专著2部。本科生:在校本科生人数约750人。④硕士学位点。工商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公共管理硕士(MPA)三个硕士学位点。⑤实习基地、实验室建设,以及本科专业个数。每个专业建成1个稳定的综合性实践基地和2-3个运行良好的专业实习基地;力争1门课程达到校级精品课标准;本科专业个数达到8个。
四、学科与专业建设发展的重点任务
1、凝练学科特色,明确研究方向。积极培育新的学科专业方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全面提升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总体水平;围绕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和公共管理两个校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对相关学科专业进行调整与整合,坚持突出重点和特色;在保证重点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前提下,兼顾传统学科与专业建设。
2、优化师资结构,提高队伍素质。根据学科与专业建设的需要,通过积极引进和在职培养相结合,不断调整和优化队伍结构。以优先发展方向为重点,建设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更加合理、富有活力和发展后劲的学术梯队;完善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制度。
3、强化科学研究,提高科研实力。围绕海洋经济与管理和“三农”问题,汇聚科研力量,力争在南海资源开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热带亚热带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承担一批国家级课题和重大研究项目,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创造良好条件。
4、重视人才培养,夯实教学基础。主动适应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以及广东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到省内外进行硕士生招生宣传,争取更多优质生源;扩大面向东南亚留学生的培养规模;培育省级精品课程和研究生示范课程;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提高研究生双语教学课程的比例;鼓励教师承担省级以上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提高研究生发表论文和学位论文的质量。
5、加强学术交流,提升学科专业声誉。积极主办或承办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校讲学,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6、加强课程、实习基地、实验室建设,培养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按照基础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建设需要,遴选一批国家、省级规划教材,鼓励教师主编和参编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鼓励编写并积极协助出版特色鲜明、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教材;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成与学院发展规模、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相匹配,能够满足教学、科研和社会需要,布局合理,功能与层次比较齐全的各类实验室和教学实训基地,以保证学科与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创造良好条件,培养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素质教育和就业为导向完善专业培养方案。
7、推进社会服务,扩大社会影响力。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积极承担政府和企业委托项目,参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扩大学院学科与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五、学科与专业建设发展的保障举措
1、加强领导与组织协调。成立学科与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任组长,各学科与专业方向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整合各方力量,充分调动各参与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通过例会制度和专项讨论制度,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在建设方案实施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合理使用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经费,加大对学科队伍创新研究成果的支持力度;充分争取学院科研、教学奖励资金对团队建设资金的投入,增加建设经费来源;开拓校外资源,积极寻求与政府、企业的学科共建项目,争取多元的资金投入,实现对学科建设的资金保障。
3、强化学科与专业建设的管理过程。按照校院两级的管理制度,完善学科与专业建设的管理体系,加强对各项主要任务的跟踪和分析,及时通报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不断提升学科与专业建设各项工作的实效性。
4、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服务于学科与专业建设发展需要,适时出台和完善相关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制度文件,构建比较完善的学科与专业建设、运行、激励和约束制度体系;依据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奖励办法,细化学科与专业建设的任务指标,制定学科与专业建设的考核激励办法,并定期组织开展考核评价工作,对落实建设任务的团队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以营造积极向上的学科与专业建设创新氛围。